11/24/2011

新居屋政策 若推廣至現存居屋 相信會衝擊私樓市場 - 林本利


新居屋政策 衝擊私樓市場
壹角度 24/11/2011
Next Mag


2002年,樓價從 97年高位下跌超過六成,政府正忙於救市,避免負資產數目不斷急升。當時私樓平均呎價不過 2,000多元,政府若容許居屋免補價在自由市場出售,或者以購入時的資助額補價,可以幫助那些以高價購入居屋的業主脫困,又可以刺激樓市,市民反對的聲音相信不會太大。


但時移勢易,特首曾蔭權現在提出居屋補價優惠,若推廣至 26萬個現存居屋,相信會對私樓市場產生一定衝擊。


Software Warehouse


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資料,去年底本地私人住宅總存量約 110萬個單位,當中包括 6萬多個已補價的居屋單位,但不包括超過 10萬個村屋。


這 110萬個私人住宅單位,當中 89萬個,即超過八成是實用面積少於 753呎(建築面積大約 900呎)的中小型單位。餘下不足兩成是面積較大的單位,實用面積超過 1,075呎(建築面積大約 1,300呎)的大單位只佔總數 7%左右。倘若把村屋(以每層約 700呎計算)在內,中小型私人住宅單位所佔的比率將更高。


從數字可見,香港並不缺乏中小型住宅單位,最缺乏的反而是面積較大的單位。隨着市民收入上升,自然期望居住環境有所改善,生活空間較以前增加。


但過去十年,地產商興建大量發水樓,建築面積過千呎的單位,實用面積只得六、七百呎。市民付出巨額金錢購入千呎新樓,入伙後才知道被騙。日後政府若立法規管二手樓買賣,要求以實用面積定價,這些實用面積偏低的新樓自然缺乏競爭力,新樓小業主將會蒙受損失。


政府一旦落實居屋補價優惠,居屋業主可以低於市值補價,當然有誘因將單位在自由市場儘快出售套現,私樓市場將突然間多了 20多萬個單位的潛在供應,勢將對中小型住宅單位的樓價造成一定的衝擊。


曾特首提出的補價優惠,原意是希望方便居屋業主在私樓市場轉換單位,以及在物業市場向上流動。然而,這 20多萬個居屋業主,以優惠補價在私樓市場上出售單位後,市場上又有沒有 20多萬個面積較大的單位讓他們向上流動呢?


由於面積較大的單位供應有限,居屋業主若然一窩蜂加入市場,導致需求大增,勢必推高這類單位的售價。結果是中小型住宅單位與面積較大的單位,兩者的價格差距(以平均呎價計算),將進一步拉闊。私樓業主想在物業市場向上流動,將更加困難。


加上過去一年,政府推出一些限呎和限量的住宅用地,要求地產商增加興建中小型住宅單位,日後這類單位的供應量勢必大幅增加,對樓價的衝擊將會更大。


過去數十年香港市民努力工作和儲蓄,實在值得享受到較大的居住空間。政府推出土地拍賣時,實不應要求地產商集中興建中小型住宅單位,令日後較大面積的單位出現「人為」短缺,推高這類單位的樓價。


事實上,正如施政報告所述,現時的住宅單位數目共有 260萬個,遠高於 235萬個住戶數目。只不過本地的地產商,將新樓包裝成豪宅,吸引內地人認購,呎價動輒過萬元,完全脫離本地市民的購買力。而這些落入內地人手的住宅,空置率特別高。政府若不正視本地樓市「豪宅化」、「內地化」和空置率高的問題,即使大量撥地興建私樓和居屋,相信也無法化解香港市民在住屋方面的怨氣。


林本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