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/04/2012

中大市場學教授冼日明﹕了解促銷招數 理性買樓

中大市場學教授冼日明﹕了解促銷招數 理性買樓
明報 
10/04/2012

【明報專訊】買樓自住或投資,可說是大部分香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資決定。大家可知道,其實自己在買樓時,很容易被發展商或物業代理利用市場心理學的促銷招數,誘使作出不理性決定、購入高於預算的物業,或不合適的單位?

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兼市場學(理學)碩士課程主任冼日明表示,了解市場及消費者心理學絕對有助大家作出較理性的買樓決定,甚至可反客為主,在買賣或賣樓議價時,爭取更有利的條件。

近年發展商多以「唱高開低」策略開盤,在推盤前先透露一個「吹風價」,實際開價卻往往低於吹風價。

冼日明指出,此策略有兩大作用:一、「收風」,測試市場對開價的反應,以及觀察消費者會否入票;二、製造「期望值」,讓消費者消化高價,「明明話賣萬五元,但最後賣萬二,會覺得好抵,但本來話萬二,最後開萬五就會令人覺得唔值。」

http://diguk.com/travel/hotel

先推貴價單位 造「執平貨」錯覺

另外,新盤開售常先推出貴價單位,其後單位售價愈來愈低,予人愈賣愈平之感,冼日明表示,此舉一方面令買家有「執平貨」的錯覺,Reference point(參考點)定得高,製造賣得貴現象,之後推出低價單位,看似愈賣愈平,「但喺賣家市場,發展商一定唔會蝕畀你」。

其實,買家要留意高價與低價單位質素可能迥然不同,定價昂貴的單位多屬優質大單位、樓底較高、座向較優勝。雖屬同一個屋苑,但高價及低價單位用料可能完全不同,廚房、浴室的設施與其他單位有分別,某些座數設有兩個會所,「不是蘋果對橙咁簡單,蘋果對蘋果都有唔同,大蘋果同小蘋果都好唔同,但消費者未必有清晰的對比。」

售樓安排 易對買家造成壓力
即使在逆市,新盤也另有招數。冼氏指出,在經濟低迷,市場競爭大之時,最重要識「造勢」,例如,2008至09年一個涉及2000伙的馬鞍山樓盤開售,首批約200個單位以低於二手價的4000多元呎價開賣,配合宣傳攻勢,首日極速沽清,發展商旋即加推400至600伙,同樣售罄,其後發展商「擠牙膏」般每次加推100伙,逐次加價,雖然價錢不斷調高,但樓盤一周內成功賣出八成。

冼日明指出,人在清醒時才能作出最明智決定,但現時新盤售樓的環境就是要讓買家處於混亂、壓力當中,令買家草草下決定。

比方說,開售前一天,發展商着代理通知買家翌日下午4時買樓,但到當日又突然說6時才開賣,而在長長的人龍下,買家可能要排到12時才能入場,第二天的凌晨3、4時才開始揀樓,讓買家眼見「好多人搶唔到」,製造心理壓力和時間壓力。於是,買家需在短時間內下決定,因此最後買到的通常不是本來想買的。

示範單位樓書 未必反映現實
現今發展商雖然要開放示範單位予買家參觀,買家睇樓時也要小心,置身的「實境」分分鐘也是假象,首先,大部分示範單位設置在商場內,商場樓底非常高,而且擺放鏡面,令示範單位感覺闊落得多;另外,家具往往與實際有差距,擺放的5呎牀根本不能容納正常人睡覺。

冼教授又指出,如非看現樓,單靠睇樓書或示範單位,很多問題容易忽略,比如樓與樓的距離感覺。部分「十字樓」單位,向前看只有90度景觀,而非樓書或示範單位的180度景觀。另外,有些單位的露台側面可能是鄰家的廚房或廁所,即使無異味,感覺也不好。

當然,買家也有責任細閱樓書,現時許多買家不知道自己要承擔屋苑旁的斜坡、天橋等公共空間的維修費及管理費。事實上,雖然售樓書的資料愈來愈詳盡,不過許多人看不懂,而且紙上資料未能反映實際環境。

交通基建「概念」 實現需時
近年有些新盤會以交通及基建作「概念」,又或以豪華高尚作招徠。冼日明指出,樓盤廣告的變化也反映了市場對住宅要求的改變。

從前,買家買樓先看實用性、價錢,最後才考慮地點,所以樓書主要也會列明這等因素作賣點,但現時交通卻成為買樓的首要考慮。

例如,1998年大埔鹿茵山莊以高價開售,連睇樓也要提供個人資料和先付本票,可是當時買家不考慮交通因素,所以樓價升幅至今仍落後大市。相反,元朗新盤數年前呎價只是兩千多元,在西鐵通車後樓價便直線飈升。

因此,交通便利是現時買樓最重要因素,愈近中環愈值錢,現時樓價最落後的是上水、大埔,由於沙中線未建成,往來中環動輒1.5小時。另外是包裝,屋苑附近若有大型商場,生活方便令升值潛力更大。

所以樓書廣告,也會側重如東九龍發展、西鐵和高鐵等概念,但消費者要小心,這些概念變成現實時,可能要經過多年時間。
明報記者 鄒凱婷、陸振球

No comments: